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服务编号:61120190002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63907152

新闻热线:029-86253335

热爱月亮的民族也深爱阳光——贺《阳光报》更名二十周年

2024-10-15 09:32:18 来源:阳光网-阳光报

■史雷鸣

月光下我们深情而浪漫

我们是一个热爱月亮的民族。中秋节,就几乎一半是“秋天节”,一半是“月亮节”。赏月和吃月饼,是中秋的佳事。其实更是亲人团聚、朋友关心、温情相思的良辰。

中国的经典文化和艺术,诗歌是最精华微妙的代表。无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或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还是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或是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抑或是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中国最伟大的诗人都有触动心灵的月亮诗篇。

在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和最伟大的诗篇中,月亮是核心的意象和经典的符号,也是永恒的主题。那意味着相思、宁静、祥和、温情,且挥之不去。

王昌龄写“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张九龄写“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们是月光下,深情的民族,诗歌民族。月光浪漫。

日月之行

阳光似乎没有月光那么浪漫。但阳光温暖,更是万物所仰的生机。

屈原写道:“阳杲杲其未光兮,凌天地以径度。”

曹操唱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李白写道:“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

李白写道:“大力运天地,曦和(太阳)无停鞭。”

但诗人们写太阳很少。太阳之难写,小诗人更是无从下笔。但阳光普照,爱月亮的民族,也爱阳光。阳光如天经地义,阳光是天地万物之阳,是古今光明。如父母一样,我们挚爱难以言表,我们眷恋不必申诉。

日重光

—— 集陆机诗与句成歌

日重光

奈何天回薄

日重光

冉冉其游如飞征

日重光

今我日华华之盛

日重光 倏忽过亦安停

日重光 盛往衰亦必来

日重光

身没之后无遗名

人生一时 月重轮

盛年安可持 月重轮

吉凶倚伏 百年莫我与期

临川曷悲悼 兹去不从肩

月重轮

功名不勗之

存没将何所观 志士慷慨独长叹

独长叹

八风应律 日月重晖

普历丘宇 时罔不绥

粲粲妖容姿 灼灼美颜色

日月一何速 中夜起叹息

置酒高堂宴友生

取乐今日尽欢情

朝云升 应龙攀

鼓钟歇 岂自欢

时逝一何速

与子别所期

苹以春晖兰以秋芳

短歌可咏长夜无荒

人生无几何为乐常苦晏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

扶桑升朝晖照此高台端

高台多妖丽远游越山川

日重光月重轮

独长叹越山川

集句,是一种将前人的诗句取其精粹而重新组合形成的新的诗歌。每一句都是前人的杰作,但全诗却是新的诗作了。这首《日重光》是我本人纯粹出于热爱和对诗人的敬重,采集陆机的多首诗歌中的经典诗句,重新组织结构而成的大诗、长诗,且作为歌词可以演唱。其中的每一句都出自魏晋时期的大诗人陆机。陆机是被李白敬仰得不多的几位可以称之为大师的诗人。他写的《日重光行》《月重轮行》等一系列诗歌极大地开拓了诗歌写作的视野和主题。他对于题材的拓展,在诗歌史上居功甚伟。他也是崇仰才德的唐太宗李世民极为推崇的诗人典范。

日重光,写出了太阳更高境界的美和神性的力量。太阳不仅在于自身的光与热,日月之恒常,还在于日落、日出,天气阴晴,光阴可数。日落而暮,天地如合,夜色漫漫。而重出之日,日重光,那种神性的玄机和美好。日,重光。又明照。

日重光,与月重轮(圆),成了他两首诗的题材,写尽日月天地古今离合,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写阳光的最佳之作。

也因此,特意将这首集陆机诗句而成的歌,或者说是二次创作的诗,分享给《阳光报》的广大读者,并以此表达对报业仁人志士的敬意。

《阳光报》

龙年金秋,恰逢《阳光报》更名二十周年。

“二十年重过南楼。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二十年,春华已成秋实。报人们和读者,应该感慨良多。而我也欣然,也戚戚然,心中感动。二十年,意味着朝暮寒暑,意味着辛勤、悲欢、风雨、成熟。

《阳光报》是站大众立场、问人间冷暖、抱朴素情怀的报纸。在政经大事之外,更多的是一种市民文化和社会故事的表达者、记录者,质朴而温暖的存在。

不是黄钟大鸣,不是大音希声,不是精英文化的高蹈晦涩,不是精致的资讯苦心经营。《阳光报》更多的是民生、民声和民情。

和阳光报社仁人志士的几次接触,更是感受到了那种人文和人情。作为被《阳光报》采访报道过的学者,作为在同一座古老伟大城市、同一片天空下生活的市民,也作为一位有缘的读者,写这样一篇文章,庆贺属于这座城市、属于市民的《阳光报》更名二十周年,愿它如阳光般每一日都照在人间。

总有温暖在,常常见光明。

祝福《阳光报》和报业仁人志士;祝福我们的月光下和阳光下的生活。诗经是这样祝福的,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作者简介:

史雷鸣,博士,任职于西安某高校。诗人,艺术家。主要研究美学、语言与人工智能。

责任编辑:唐琨